“當新一代智能空氣站房穩定運行,實時傳回精準的空氣質量數據時,所有的熬夜攻關都值了。”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科技公司”)科技創新中心副經理蘇丹看著監測屏幕上跳動的曲線,心中滿是欣慰。從傳統監測設備的“人工依賴”到智能站房的“自動化運維”,他帶領團隊歷時18個月,成功研發出集“安全、自主、高效”于一體的新一代智能空氣站房,為大氣環境監測體系升級注入了“科技動能”,用創新實踐詮釋了環保先鋒的使命擔當。
直面行業痛點,錨定智能運維研發方向
“傳統空氣監測設備需專人定時運維,不僅人力成本高,還存在偏遠地區運維成本高、質控過程難追溯等問題。”談及研發初衷,蘇丹回憶起一次現場調研的經歷。2024年初,科技公司開展了一次空氣站房項目考察,發現空氣站房因點多面廣,存在多項難題亟待解決。調研結束后,蘇丹立即牽頭成立了專項研發小組,將“無人值守場景下空氣監測的安全與自動化運維”作為攻關的核心目標,研發出能實現自動化運維的智能空氣站房。

圖為蘇丹(左二)同研發團隊討論智慧站房監控平臺功能升級
研發初期,團隊面臨三大難題:一是如何實現站房設備的自主巡檢、耗材更換和故障自愈,二是如何保障無人狀態下站房的安防安全,三是如何確保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與精準校準。為找到突破口,蘇丹帶領團隊查閱了200多篇國內外文獻,走訪了12家環保設備企業,收集了全國30個省市的空氣監測設備運維數據。基于數據支撐,他提出“多維度智能運維系統”的整體方案,并創新性地引入AI及邊緣計算技術,為站房搭建“自主運行中樞”。
攻堅技術難關,突破“卡脖子”難題
實驗室里的方案要落地,必須經過千錘百煉。在原型機測試階段,新研發的智能運維系統在實際應用場景中,由于前端傳感器易受污染,準確率僅能達到設計值的65%,無法滿足自動化運維需求。為解決這一難題,蘇丹帶領團隊通過優化傳感器防護結構、開發自動清潔算法,反復進行30余次實驗,經過72小時攻堅,最終找到最佳技術參數,使站房環境監測系統在復雜環境下的數據準確率提升至98%。
與此同時,針對智能空氣站房的安防與數據問題,蘇丹還主導研發了“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”,將物聯網、AI識別與空氣監測設備深度融合,實現了異常自動預警、故障遠程排查,運維成本可降低30%。
成果落地見效,賦能綠色發展
如今,蘇丹團隊研發的新一代智能空氣站房已在省內試點應用,數據有效率穩定在99%以上,為區域大氣污染監測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。

圖為蘇丹正在進行VOCs在線監測系統測試
科技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持續深耕;面對已取得的成果,蘇丹并未停下腳步。目前,他正帶領團隊開展“智能移動式站房”研發,實現“應急場景快速部署”,進一步拓展空氣監測的覆蓋范圍。“未來,我們希望通過更多創新技術,讓空氣監測擺脫人工束縛,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科技力量。”蘇丹堅定地說。